李白诗歌中的想象意象中借用了丰富的中国古典想象意象,李白在使用这些传说中的想象意象时经常跨越时空限制,给读者带来无限自由的想象空间。笔者将选取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进行两译文对比分析。
例3: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节选
原诗:
......
霓为衣兮风为马,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。
虎鼓瑟兮鸾回车, 仙之人兮列如麻。
......
许渊冲译:
Clad in the rainbow, riding on the wind,
The Lords of Clouds descend in a procession long.
Their chariots drawn by phoenix disciplined,
And tigers playing for them a zither song, Row upon row, like fields of hemp, immortals throng.
赵彦春译:
The rainbow is clothes and the wind a horse;
Fairies alighting from among clouds come around.
Tigers pluck the lute and rocs drive the cart,
And fairies there line up, what a large mass!
在李白的想象中云中住着许许多多的神仙,他称之为“云之君”,“仙人”也是李白诗歌想像中经常出现的意象。彰显了李白超脱世外的情怀,李白经常透过“仙人”等一系列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具象,在他浪漫的想象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奇幻色彩.
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,中国古典文化中存在的“仙人”这一想象出来的意象在西方世界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表达,这就需要译者找出最为贴近的表达来传递这一文化意象。许渊冲先生将“云之君”译为了“The Lords of Clouds”,将与之对应的“仙人”译为了“immortals throng”(不朽的神仙人物)。根据李白的原诗我们可以得知“云之君”实则指居住在云彩里的众位仙家,和下一句中的“仙之人”是同指。许渊冲先生在处理这两处极具中国古典想象特色的意象时,选择以原作者为导向,尽量向原作者靠近。第一处采取了直译的策略,忠实于原文的。但是针对“云之君”中的“君”一词,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“Lord”一词,笔者认为有些不妥。在英语读者的下意识反应中,“lord”一词联想到的会是世俗世界中的君主,领主,伯爵等人物形象,这与李白诗中所描写的“仙人”这一并不存在的想象形象会有冲突,无法给读者一种超脱尘世之外的奇幻之感,在联想意义层面会有很大的折损,无法达到原诗语义审美层面的还原。后者“仙人”一词,在西方译语文化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意象表达,对此许渊冲先生采取了译意的手法,对中国古典想象意象“仙人”加以释义表达,翻译为了““immortals throng”(不朽的神仙人物)。此处用词虽不是很常用的词汇,但是力求忠实于原文。
而赵彦春教授在处理这两处时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,译文内容充分像读者靠近。同时将指代同一的两处意象进行了合并处理,在上下译文中保持了统一,都译为了英语语言文化中存在的神话形象“fairy”。这样处理可以在一点过程度上减轻读者的阅读障碍,避免造成理解混乱,也达到了翻译的经济原则。赵彦春教授的翻译处理体现了其归化的翻译意图,尽量减小读者的文化障碍。但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,笔者认为将“仙之人”处理为英语文化背景中的“fairy”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达到联想意象上的对应。“fairy”在牛津词典中的释意为:“an imaginary creature like a small person with magic powers, usually represented as a very small person with wings”[8],其在西方文化中对应的想象意象一般为“小精灵”或者是“仙女”,与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仙人即李白诗歌中描述的“仙人”有所差距。这也是在进行归化处理时有时无法避免的情况,但是总体上并未脱离原文。
通过比较这两处的不同翻译,译文的审美上也打上了译者主体创造性的印记,在“云之君”、“仙之人”的翻译处理上呈现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”的特点,但是都力求忠实于原文,虽然部分细节存在商榷的余地,但是以上翻译的版本还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。
>> 萌新“打气筒”来袭!!
扫码领取【国家线趋势图、常考题型解题公式、考研难度分析等...】干货资料~
↑↑码上下载
以上是中公考研小编整理的“2023翻译硕士考研备考:李白诗歌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翻译赏析”相关内容,翻译硕士知识点比较密集,需要每天不停的去记忆与巩固,考研备考是一个辛苦的过程,希望各位考生都能够收获满意的成绩,了解更多翻硕MTI考研信息请关注中公考研翻译硕士频道!
推荐内容: